编者按:上回讲述了韩信掌握重兵,却因刘邦的猜忌被夺去兵权。韩信大败龙且,占据齐国后,谋士蒯通洞悉刘邦的用心,劝他自立为王,然而韩信拒绝了。那韩信会因此悔恨吗?楚汉局势将如何变化?本文继续展开叙述。
韩信凭借潍水一役,迅速逆转了楚汉之间的力量对比。此时,项羽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与刘邦和谈。曾经的盟友西魏、赵国、燕国、齐国相继被韩信攻克,猛将英布叛变,范增与龙且相继战死,项羽内心倍感凄凉和孤寂。
项羽的叔叔项伯与刘邦谋士张良素有交情,自然希望两边能和平共处,于是赶紧派人送信给刘邦。刘邦也明白以项羽的性格,绝不可能主动求和,便派遣使者前往楚营,表达和谈的意愿。
经过多轮商议,楚汉双方终于达成停战协议:以鸿沟为界,东属楚国,西属汉朝,天下因此正式分为两半。项羽心知这虽是二分天下,但鸿沟以东的地盘极其狭小,自己孤立无援,已非昔日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。
项羽这次同意和谈,是出于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,打算暂时休养生息,待实力恢复后再与刘邦和韩信决一死战。与项羽的想法不同,刘邦这边的韩信、张良和陈平等谋士却认为此时正是反攻的最佳时机。
展开剩余87%项羽军心涣散、粮草匮乏,而汉军兵力充足,刘老太公和吕雉也归队,若不趁机出击,岂不是放虎归山?刘邦内心犹豫,毕竟他已许诺和议,怎能趁项羽不备发起突袭?
张良听罢连连摇头说道:“大王,天下已被大汉占据三分之二,群臣都归顺于您。楚军士气低落,粮草难继,我们兵强马壮,必能将项羽斩于马下。若放过他,恐怕日后成了隐患!”
刘邦听后也明白,形势若逆转,项羽必然撕毁条约,在背后捅刀。既然如此,还是先下手为强为妙。作为一位政治家,刘邦的做法虽不光彩,但却合情合理。
于是刘邦急忙写信给大将韩信和彭越,催促他们速来助阵,发动对项羽的进攻。根据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记载,韩信当时兵力达到三十万,而项羽仅剩十万楚军,韩信军力是对方的三倍!
然而正当刘邦得意时,韩信却派使者来信,借口齐地难以管控,要求封自己为“真齐王”,这令刘邦大为恼火——他心想,正盼望你出兵救援,怎料你反而开始讨价还价?
刘邦怒骂使者,称楚军逼近家门,自己日夜期盼相国来救,未见援兵已属无奈,却居然还想争真假齐王的名号。幸好张良暗中提醒,刘邦才意识到韩信手握重兵,不能轻易发怒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其实,韩信要刘邦封王,主要是想探探他的态度。可韩信不如刘邦圆滑,过于直接的试探反倒让刘邦误解为威胁,导致双方更加忌惮彼此。韩信得令后,便率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垓下,心情激昂,却不知这一步也为他将来的命运埋下伏笔。
还没抵达垓下,韩信便从探子口中得知项羽即将经过此地。与此同时,新晋封赏的彭越也正从大梁赶来。垓下之战,这场被期待已久的巅峰对决,终于拉开帷幕。
项羽早已获悉韩信与彭越待在垓下布阵,他清楚形势严峻,知道刘邦不会轻易放过自己。堂堂西楚霸王,岂会畏惧所谓“痞子”韩信?他决定背水一战,誓死一搏。
垓下天气寒冷,项羽骑着心爱的乌骓马,手握长戟,在营中来回巡视。望着混沌苍穹,心头泛起一丝不安,但他知道自己已无退路,只能尽力而为,听天命。
随着汉军包围圈愈加严密,项羽怒吼着冲入汉军阵中,展开疯狂反扑。但汉军阵势如铜墙铁壁,将项羽死死围堵。项羽在南面突围失败,只得退回大营,筑起深沟高垒,准备困兽之斗。
尽管楚军勇猛,项羽善战,但面对人数远胜的汉军,他最终败下阵来。这次突围以失败告终,但韩信并未给予项羽任何喘息机会。
随着汉军各部陆续集结,刘邦、韩信、彭越、英布、刘贾等人从多个方向将项羽包围得水泄不通,项羽彻底成了瓮中之鳖。
此时,终于轮到韩信出手。刘邦从南郑一路前进,这片江山大多由韩信攻取,最后由韩信收尾击败项羽,再合适不过。
韩信将亲率的三十万大军布置在第一线,刘邦居于第二线,周勃与柴武负责第三线。一方面保护刘邦安全,另一方面防备意外状况,以备重新布阵。韩信的深谋远虑体现无遗。
时间如白驹过隙,自韩信脱楚归汉至此,已有四年多。虽彼此每日闻声相见,直到亲眼见到项羽,韩信才发现昔日英姿勃发的霸王,眼中已多了几分沧桑与落寞。
两人互相打量着:曾经被韩信轻视的小执戟郎,如今骑高头大马,表情凝重,已无昔日谦逊。
项羽麾下士兵高举矛戈,悲壮呐喊,踏着垓下冰冷土地奋勇冲锋。开战时楚军气势强盛,汉军未占上风。眼看局势僵持,楚军渐占优势,孔熙与陈贺率骑兵从两翼突袭,斩断楚军阵脚。
这正是韩信的精心部署。为确保必胜,他弃用老将曹参和灌婴,启用两位年轻勇将。韩信才能再次得到验证。
见楚军步伐乱了,疲态尽显,韩信大喜,立即拔剑下达总攻令。汉军士气大振,楚军渐渐溃散。
眼见身边士兵减少,项羽仿佛听见死神召唤,绝望中喊道:“随我撤退!”在楚军掩护下,项羽率部退回营中,筑起营垒死守。
韩信命令汉军严密包围,等待项羽彻底崩溃。此时,汉军营内士兵围火炉饮酒,畅谈战争结束后的美好生活。韩信忽然心生妙计,悄声向刘邦献策。
刘邦听后大笑不已,称赞韩信妙计:四面楚歌,项羽必死无疑。韩信见汉兵思乡,灵机一动,认为楚人思念故土更甚。
刘邦将此计告诉张良,张良大为赞赏,立即写下几首楚国歌谣。汉兵传唱楚歌,唱得豪迈悲壮,韩信听着心中升起一丝感伤。
项羽此刻孤坐帐中,借酒消愁。忽闻楚歌从帐外响起,且声声入耳,他忆起伐秦征战的辉煌,昔日攻无不克、诸侯俯首的盛景,如今却成了孤身困顿之人,感慨万分。
项羽掀开帐帘想与士兵共唱楚歌,才发现楚营一片沉寂,士兵们泪眼婆娑望月流泪。项羽定神细听,赫然发现楚歌竟是汉军唱出的。
他心知这正是韩信的计谋,面色阴沉,默默回帐。帐中虞姬静坐,倒酒伺候。铁骨铮铮的项羽此刻也禁不住泪流满面。
他一饮而尽冷酒,仰天长叹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这首《垓下歌》唱出了英雄末路的无奈。
一个决断在项羽心中渐成:继续拖延必死无疑,帐外楚兵无需陪自己赴死,自己只带八百亲卫突围,若成则另起炉灶,若败也算无憾。
项羽命令卫兵:“你带八百骑兵随我突围,剩下的留守!”卫兵明白这是生死一搏,眼含热泪传令。夜色中,项羽与亲卫准备冲出包围。
项羽虽奋力突围,但因不熟地形,误入歧路,最终被汉军围困于乌江西岸。绝望之际,乌江亭长出现,带来生机:“项王速渡江,江东尚有数十万兵力可抗刘邦。”
项羽心灰意冷,苦言:“自垓下突围后一路逃亡,虽欲东山再起,却无颜见江东父老,内心愧疚。”
这也是项羽与刘邦、韩信最大的不同。刘邦韩信懂得“能屈能伸”,保全自我,而项羽却以此为耻。
面对数千汉军,项羽狂笑:“二十六人全部下马,短兵相接,与汉军血战到底!”随之带领众人哀嚎冲杀。
项羽武艺超群,天下无敌,但终究是人,力竭时被汉军围困。汉军虽知项羽已无力,但无人敢杀这奄奄一息的霸王。
北风凛冽,项羽满身鲜血,拄剑立于众人中央。忽见汉军中故人吕马童,项羽一笑:“穷途末路遇故人,听闻汉王重赏吾头,今日我成全你。死后你可取我首献与汉王,换取富贵。”
说罢,项羽缓缓举剑于颈,仰望隔江故土,手起剑落,一代传奇轰然倒下。时年三十一岁。
回到垓下汉营,刘邦望着项羽破碎的尸体,眼眶湿润,命人拼凑完整,整军回国。韩信望着项羽遗体,也感到一丝悲凉。
昔日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,就这样在韩信的四面楚歌与十面埋伏中败给了自己曾轻视的小卒,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中。
由于篇幅有限,后续内容将继续连载,欢迎关注本号。
参考文献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司马迁,《韩信:活着就是为了实现理想》曲水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