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苞,字仲容,本是寒门出身,凭才华出仕曹魏,历任尚书郎、镇东将军,都督过青州、扬州诸军事,封东光侯;及至东晋,升任大司马,进封乐陵郡公,后又拜司徒,最终得以善终,晋武帝司马炎更是乘车送他的灵柩到东掖门外,石苞又是如何历仕曹魏、西晋而不倒的呢?
一、将至卿相,由是知名
石苞是渤海南皮人,最早担任着家乡里职位较低的给农司马,但他高雅豁达有智慧,容仪伟丽不拘小节,接人待物风度翩翩,被人们称赞为“石仲容,姣无双”。可有了美名哪里够呢?曹魏制定的九品中正制限制死了石苞这样的寒门平民,若无贵人相助石苞很可能就只能在家乡碌碌无为过完一生。
建安二十三年(218),石苞接到了一个外出公干的任务,魏明帝的谒者郭玄信来到了南皮,他奉命选拔能够作魏明帝侍从近臣的人,但他表面上只是来考察一番,并在回程时向当地的典农司马要来两人为他驾车,此二人正是未来会大放异彩的石苞、邓艾,与二人相处后郭玄信大胆预测“子后并当至卿相”。
展开剩余82%面对皇帝内侍的夸赞,石苞表现得很谦虚,认为自己“御隶也,何卿相乎?”相比于“期期艾艾”的邓艾,会说话的石苞深得郭玄信赏识,而对于郭玄信要让二人为官的“空头支票”,邓艾选择回到家乡,而石苞则留在邺城,期间他结实了许多达官贵人。
“叹苞远量,当至公辅,由是知名”,滞留多时的石苞空有美名,却一直等不到曹魏朝廷的任命,无奈之下只得向吏部侍郎许允请求到小县城做官,可没想到许允也很看重他,“卿是我辈人,当相引在朝廷,何欲小县乎?”最终石苞得到了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的赏识。
二、入幕司马,文成武就
尽管司马懿将石苞擢升为尚书郎,但他认为石苞名过其实,当听说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后任命石苞担任司马时,司马懿责备儿子为何要用这好色薄行之徒,司马师则答到:“苞虽细行不足,而有经国才略。夫贞廉之士,未必能经济世务”,事实证明司马师的眼光比父亲还要毒辣。
在当时,曹魏宗室诸王都在邺城且地位尊贵,曹爽作为宗室重臣权倾朝野,他的党羽如丁谧、何晏等人也因此狐假虎威,石苞却敢于上奏责备他们的所作所为,为世人称赞,也让司马懿刮目相看,待到司马懿重新掌权后,又派石苞任东莱太守、琅邪太守、徐州刺史。
韩非子曾言: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,出任地方的石苞恩威并施,取得了不错的政绩,更难能可贵的是石苞还有不俗的军事才能,他曾随司马昭出征东吴,但东兴之战中魏军大败,唯有石苞率领的部队全身而退,战后司马昭指着所持的符节说:“恨不以此授卿,以究大事。”
此外,还有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一事,石苞奉命统领青州诸军防备东吴接应,石苞等人多次打退大将朱异的进攻,甚至还逼迫权臣孙綝斩杀朱异并撤兵,而无东吴支援又被团团围住的诸葛诞也于次年败亡,石苞因功升镇东将军、假节,封东光侯。
三、开国股肱,君臣危机
石苞多次夸赞皇帝曹髦,甚至在司马昭面前都不加掩饰对曹髦的欣赏,曾言曹髦是“武帝更生也”,闻者汗出沾背。甘露四年(259),原都督扬州的王基调任,由石苞接替,石苞向曹髦辞行,两人竟相谈一天,结束后司马昭相问,石苞又一次夸赞曹髦,不过不久后曹髦就惨死了。
而曹奂继位后,石苞一改曹魏忠臣的形象,多次对曹奂说曹魏天数已尽,“及禅位,苞有力焉”,践阼登基的司马炎十分欣赏石苞的“积极”,升任石苞为大司马,进封乐陵郡公,加侍中,赐羽葆鼓吹。但由于石苞所镇守的淮南此前已发生过三次反抗司马氏统治的叛乱,当有密奏称石苞将反时,司马炎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疼。
泰始四年(268),东吴大将丁奉进攻合肥,早已得知消息的石苞赶紧修筑堡垒加强防守,可此举被司马炎认为是将要像诸葛诞那样据守城池等待与东吴合力,加上有望气者说“东南有大兵起”,于是司马炎先召石苞的儿子石乔打算问话。
可能是觉得父亲真的要反,石乔被召见后多日不入京面圣,司马炎因此做出石苞已反的判断,下诏罢免石苞职位,并命宗室司马望、司马伷等人随时准备镇压石苞。此时,刚刚被石苞辟为掾属的孙铄正在许昌,从汝阴王司马骏得知此事后赶紧前往石苞处陈明情况,石苞没有因为司马炎的不信任选择倒向东吴,而是“自缚”入朝。
四、位列三公,得以善终
原来密奏石苞要反的正是淮北监军王琛,高门出身的王琛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,于是诬告了石苞,而石苞得知石乔竟敢抗诏不面圣,于是废之,令其终身不仕。误会解除后,石苞未埋怨司马炎不信任自己,反而自耻于未能恪尽职守。
在石苞自愿解除兵权入京后,司马炎就对石苞放下了戒心,“苞忠允清亮,才经世务,干用之绩,所历可纪”,于是任命石苞为司徒。石苞去世前曾训诫子孙不得厚葬,诸子皆奉遵遗令,可司马炎不同意,不仅亲自在朝堂发丧,赐葬无数,还乘车送灵柩到东掖门外,极尽哀荣。
从曹魏侯爵到西晋三公,身为寒门的石苞不仅文武双全,还懂得审时夺度,促成西晋建国却不居功自傲,大战来临甘愿解除兵权消除皇帝的猜忌,不埋怨皇帝的诘责反而自揽过错,这样处处为皇帝考虑的臣子又怎得不到孤家寡人的信任呢?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