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建安这个名字,很多人并不是先从学术界认识的,而是通过他在马拉松赛场上的身影熟悉起来的。
这位被誉为“中国康复医学第一人”的运动康复专家,从64岁才开始跑马拉松,却不断创造着令人惊叹的纪录:骨折80天后完成全程马拉松;70岁时连续7天跑完7个全马;髌骨骨折仅22天后再次参赛。2023年4月16日,他在第二次骨折后第49天,又在武汉完成了自己第59场全程马拉松。如今71岁的他,拥有相当于40岁人的骨密度,已经完成了59场全马和45场半马。这个“神奇数字”的背后,是一段坚韧而独特的人生历程。
---
展开剩余85%一、艰苦年代的成长与父亲的磨炼
励建安1952年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。父母教育他“要有好奇心”,要敢于尝试,不依赖书本,而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。
父亲的要求极为严格:冬天让他赤脚在雪地里跑步,带他去军营里训练,还经常让他到农田里劳作。这样的锻炼,让他在少年时期就练就了超强的抗挫折能力。
1968年,初中毕业的他响应“上山下乡”号召,随知青大军去了江苏建设兵团。离开前,父亲只送给他一本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鼓励他说:“环境再艰苦,你都有能力适应。”
在知青点,生活条件极其恶劣:冬天零下十几度没有取暖设备,大家挤在土炕上取暖;盐碱地缺乏淡水,得挑水维持生活;每天劳作超过十小时,双手布满水泡。许多来自城市的青年流着泪思念家乡的饭菜,而励建安咬牙坚持,渐渐学会在艰苦环境中找到平静。
---
二、机缘巧合走上医学道路
励建安因吃苦耐劳,多次被评为“劳模”,并被推荐考取工农兵大学。凭借扎实的学习基础,他顺利进入南京医科大学。毕业后,他又回到兵团工作,虽然同学大多留在南京,但他依然坚守岗位。父亲勉励他:“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。”
后来,他考取南京医科大学首届运动医学研究生,学业和事业由此展开。
在母亲的撮合下,他与青梅竹马的沈筱芳相识、相爱,并在1982年步入婚姻。婚后妻子全力照顾家庭,让他心无旁骛地投身医学事业。1983年,他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,成为康复科医生。
---
三、学术高峰与健康危机
几十年间,他从医生一路做到博士生导师,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。2014年,他更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的华人。
然而,长年高强度的工作让身体亮起红灯:2013到2015年,他几乎每年都被重症病毒击倒,还伴随高血脂、脂肪肝和骨质疏松。连续三个春节都在病床上度过。
2016年初,一位老友送他一双跑鞋,鼓励他尝试跑步。从每天几公里慢跑开始,他逐渐恢复体能,体重下降10公斤,呼吸顺畅,精力充沛。一次体检查出肺结节,他没有手术,而是坚持锻炼,半年后病灶明显缩小。
---
四、用身体做实验的“跑者医生”
2016年秋,他右脚骨折,却决定不打石膏、不手术,把自己当实验对象。仅5天后就能步行,11天后开始慢跑,80天时便跑完了半程马拉松。骨折一年后复查,骨头长得完好如初。
此后,他更加沉迷于马拉松,从此没有再生过重病,骨密度甚至恢复到40岁水平。他说:“我不追求成绩,只希望100岁还能跑。”
2017年,他髌骨骨折,仅22天后就完成了半程马拉松。他坚信:“所有探索都有失败可能,但只有有人愿意尝试,才会带来未来的成功。”
从2018年起,他几乎每个月都有马拉松赛事,甚至开始研究“每周跑一场全马”对身体的影响。事实证明,长期坚持让他摆脱了脂肪肝、高血脂和骨质疏松,身体反而更健康。
---
五、人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
励建安总结:“健康就是能适应环境。如果你觉得不自在,就要主动去改变。”他把康复医学和长跑结合,提出“主动健康”的理念:运动是最经济有效的康复方式。
如今71岁的他,依然每天走两万步,坚持长跑,担任多项学术职务。他用行动证明:人生就像马拉松,关键不在瞬间的爆发,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。
他的故事告诉人们:只要不放弃,无论在学业、事业还是健康上,都能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