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年,中美关系紧张,特别是台海问题,总让人觉得大战一触即发。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3年1月9日放出一份报告,模拟中国大陆对台湾发动两栖入侵,美国、日本和台湾联合应对。 报告跑了24次兵棋推演,大部分情况下,美国这边挡住了入侵,台湾保持独立状态。这胜率算下来,大概92%左右,因为24次里有22次左右是这个结果。 报告不是说美国稳赢,而是强调就算赢了,代价也大得吓人,所有人都得付出惨重损失。 这份报告叫《下一场战争的首战:兵棋推演中国入侵台湾》,作者包括马克·坎西安、马修·坎西安和埃里克·海金博瑟姆。他们用历史数据和作战研究方法,设定2026年作为时间点。 中国大陆发起常规两栖进攻,美国快速介入,日本提供基地支持。每次推演都调整变量,比如基地可用性、导弹库存、台湾抵抗力度。结果显示,美国及其伙伴在多数迭代中成功阻止中国占领台湾全岛,但美国损失两艘航母、数百架飞机、上万士兵。中国损失更多,两栖舰队几乎全毁,地面部队难以上岸。台湾经济被打残,日本也卷入损失。 为什么美国胜率高?报告指出几个关键条件。第一,台湾必须自己抵抗到底,如果台湾早早投降,美国再帮忙也没用。第二,美国得马上参战,不能拖延。第三,日本基地必须开放给美军使用,不然美军补给线拉得太长。 第四,美国的反舰导弹库存得够多,否则弹药耗光就麻烦。少了这些,胜算就掉下来。比如一个变体场景里,日本不让美军用基地,中国就可能登陆成功。另一个场景,美国导弹不够,中国舰队就能靠近滩头。
报告不是凭空猜想,用的是公开数据和模型。兵棋推演像下棋,地图上摆舰艇、飞机标志,轮流行动计算损失。蓝队是美国、台湾、日本,红队是中国。开局中国从福建沿海出动舰队,穿越海峡试图登陆。蓝队从关岛、冲绳调动资源,发射导弹拦截。 推演显示,海战激烈,空军损失最大,因为中国导弹能打到美军机场。地面战在台湾滩头展开,台湾部队用反舰导弹和地雷拖延时间。美国潜艇在海峡伏击中国运输船,但也面临水雷威胁。 CNN报道说,2026年入侵会导致数千伤亡,美国、日本、台湾、中国都得承受。军事时报提到,智库跑了22次迭代,分析结果强调高代价。美国国会听证会引用数据,推动增加国防预算,特别是反舰导弹采购。 国际上,日本加强与美国合作,澳大利亚也跟进联合演习。中国外交部回应,强调和平解决,推动两岸对话。报告提醒大家,战争不是零和游戏,就算美国挡住入侵,全球供应链断裂,经济衰退几年。
从现实看,中美实力对比复杂。美国海军全球部署,技术先进,但中国本土作战,导弹射程覆盖西太平洋。美国航母群强大,但易受反舰弹道导弹威胁。中国海军扩张快,舰艇数量多,但两栖能力有限,登陆台湾需要跨海峡,风险高。 报告假设中国不先打美国本土,也不涉及核武器,这简化了场景。实际中,如果冲突升级,核风险上升。2024年12月,CSIS又出一份核动态报告,模拟15次,指出中国失败时可能赌上核武器,但外交更能阻止。 为什么说92%不是绝对?报告有乐观场景和悲观场景。在乐观里,美国快速集结,台湾顽强抵抗,中国入侵失败快。在悲观里,美国犹豫,日本中立,中国可能占领部分岛屿。胜败取决于情报共享、天气、后勤。 报告说,美国需要加强威慑,现在就行动。建议包括多买长程导弹,分散空军基地,加固飞机棚,强化轰炸机部队。台湾应采用刺猬策略,用廉价武器大量部署,比如无人机、水雷、便携导弹。日本得明确承诺基地支持。 想想乌克兰冲突,拖了几年,经济损失巨大。台海如果开打,半导体产业中断,全球电子产品价格飙升。中美贸易额巨大,战争会让双方GDP缩水。美国全球地位受损,中国内部稳定也成问题。国际社会呼吁克制,通过外交、经济手段处理分歧。中国坚持和平统一,美国视台湾为亚太支点,但没人想真打。
2025年夏天,CSIS又推封锁模拟,跑26次,中国试图封锁台湾,美国回应。结果类似,中国能造成伤害,但风险大,全球影响深。报告说,中国封锁可能引发更大冲突,美国需准备长期作战。国会通过国防法案,增加台湾军售,武器运往太平洋。台湾加强训练,储备物资。
中美大战谁赢?报告给出的答案是,美国在台海有高胜算,但不是轻松。92%基于多数模拟,不是铁板钉钉。真实世界,变量太多,政治、经济因素决定开不开打。最好的结果是没人赢,因为战争代价太高。 各国该多谈少动,推动对话,维护稳定。想想普通人,战争意味着失业、通胀、家人分离。政策制定者得清醒,别让推演成现实。 2023年后,美国空军分散基地,太平洋岛屿建新设施。日本修宪讨论,允许美军更多行动。台湾延长兵役,买美国武器。中国军演频繁,但也参与国际论坛。 台湾半导体占全球一半,断供等于经济核弹。美国芯片法案投资本土生产,减少依赖。中国推动自给自足,但技术差距还在。报告提醒,军事不是唯一,经济、科技竞争更持久。
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