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过后的中秋节团圆饭 中秋之夜看烟花 房顶吹出了一个又一个洞 唐然带着女儿从菜市场返回家中 王玉平为女儿制作手工灯笼 小女儿提着灯笼在村内玩耍 初见阳光,王玉平抓紧晒衣服 唐然提桶冲洗地板 展开剩余58%
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李论
家,在台风“麦德姆”过后显得有些凌乱。瓦片散落一地,锅碗瓢盆东倒西歪,房顶被吹出了一个又一个洞。10月6日,中秋节的清晨,唐然和丈夫王玉平带着3个女儿从湛江市徐闻县愚公楼村村委会的安置点回到他们的租住处,他们没有时间沮丧,而是麻利地开始收拾。
“昨晚根本不敢住这儿,今天回来一看,瓦片被吹走了一部分。”唐然一边拾掇着碎瓦,一边说道。她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,与丈夫在这里做了11年的挑夫,专门挑香蕉、菠萝。
中秋,他们原本计划“买点孩子爱吃的菜,做顿好的”,但如今,一切从简。“房子虽然是房东的,可冰箱、锅碗都是自己攒钱买的,砸坏了,看了肯定难过。”唐然语气平静,“但生活还得继续。”
这不是他们经历的第一次台风。十几天前刚来过一场,但没造成什么影响。而这一次,台风在徐闻登陆,风力远超上次。村委会在前一天就通知转移,第二天一早派车来接。“他们特别好,下雨还从家里煮饭冒雨送来,还有应急床……”唐然说起这些,语气里是朴素的感激。
住老瓦房,几乎每次台风都要出去避风。“孩子跟着我们到处跑,心里总觉得对不起她们。”唐然轻声说。她希望能租个结实点的房子,不再因台风而颠沛流离。
作为“挑夫团队”中的一员,唐然并不认为挑夫是只有男人能做的活。“女的也可以挑,就是慢一点。”她笑着说。唐然和丈夫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,送完孩子就去地里,挑香蕉、摘菠萝、砍甘蔗,工资日结,自由,但也辛苦。一个月两个人能挣一万多元,养3个孩子,“压力肯定大,但生了就要负责”。
在异乡,同村的老乡有五六十户,大多也做挑夫。大家以团队形式工作,彼此多是亲戚,互相照应。徐闻,早已成为他们心中的“第二故乡”。“出去一趟回来,看到‘徐闻’两个字,就觉得很亲切。”唐然说。
尽管生活不易,但这对夫妻始终带着一种明亮的乐观。唐然的抖音账号里,记录着一家人的日常,偶尔直播带货家乡农产品。她说自己从18岁就和丈夫在一起,走到现在,“爱情也有,亲情也有”。面对困难,她笑着说:“人生百味,笑着面对。”
“我们没别人可依靠,只能靠自己。不努力,孩子怎么办?”她说。
中秋的夜幕渐渐落下,一家人把破败的院子简单收拾出来。原本想买灯笼应景,但台风过后无处可买。看着女儿们期待的眼神,丈夫王玉平灵机一动,翻出攒下的利是封、一段红绳和几双一次性筷子,坐在灯下,仔细地裁剪、捆扎。不一会儿,3个手工灯笼便做成了。女儿们惊喜地围上来,小手提着自己的“专属”灯笼,脸上露出笑容。
“节日的气氛还是要有的,”唐然看着孩子们,笑起来,“一家人在一起,吃顿团圆饭。”
台风可以吹垮砖瓦,却吹不灭那盏为团圆而亮的灯,无论是屋里的,还是孩子手中的。明月升起时,这个家,依然完整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