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什么是“老鼠人”?年轻人光鲜的朋友圈后藏着怎样的心理褶皱?那些”躺平”的年轻人没能说出口的渴望是什么?为什么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又讨厌“爹味”说教?
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,但又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。
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,我们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,与从业十年的心理教师王佳莹进行深度对话。
过去十年里,三千余名大学生在这里卸下心防,袒露学业焦虑、亲密关系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。
当“躺平”成为口头禅,“内耗”变成日常状态,我们究竟该如何和当代的年轻人“交朋友”?
“如果高考考不好,我就完蛋了”“如果考研失败,我就完蛋了”“如果没有找到父母满意的工作,我就完蛋了”……在心理咨询室,王佳莹总是能听到学生这样的表述。
当代大学生,好像天天生活在“完蛋”里。这种灾难化的思维,背后所指向的,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歪曲。
王佳莹将之成为“读心术”,即假设一种可能性,并将之当成事实。“就好像带着一个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一样。”
那么,应该如何摆脱“完蛋”的认知歪曲?
王佳莹建议,停下来,问问自己:我真的会完蛋吗?“一定”完蛋的概率有多大?我是否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呢?
同时,她指出,这一现象也体现出目前大学生“害怕选错路”的挣扎心态。一方面,他们很清楚,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另一方面,他们又会陷在“既要又要”的矛盾和挣扎中无法自拔。
“老师、家长和前辈,应该告诉年轻人,即便犯了错也没有关系,给予他们更多试错的勇气。”王佳莹表示。
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