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湖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、院长何小明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,参加“聚力支点建设 筑牢健康根基”访谈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)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雯洁 通讯员 胡梦
“今年三伏首日,1.8万人赶赴省中医院,在浓郁的艾灸味里,感受古老中医融合现代医学的新魅力。”近日,湖北省中医院(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)党委书记、院长何小明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,他认为,以传承之心、行创新之路,让中医药与现代科技、现代产业深度融合,让古老智慧焕发时代生机,是让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”更好地服务人民、贡献世界的必由之路。
回应健康期盼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
思: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、治疗、康复中的独特作用,深化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创新,让患者信赖中医、选择中医?
行:“医学发展的动力始终源于健康需求。”2022年11月,何小明履新来到湖北省中医院。彼时,医院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,一系列国字号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。这些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,既是荣誉,更是期许。
在省中医院,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体重问题而求诊。肥胖问题不仅关乎体态,更紧密关联着高血压、代谢综合征等多系统健康隐患。医院已经形成“饮食运动处方+中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+必要时手术干预”的全程健康管理综合诊疗体系,以专病为切入点、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模式;建立涵盖4.4万人次的肥胖症数据库,保存2.6万份生物样本,形成200余个典型医疗案例;发挥省级龙头辐射带头作用,在各县市中医院建立工作基地,并向乡镇、社区延伸,推广规范化诊疗模式。
探索中西医协同模式,省中医院在多个领域深耕。在生殖健康领域,妇产科姜惠中教授领衔的团队,融合现代生殖医学技术与中医辨证论治精髓,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,运用中医药周期疗法、针灸辅助、情志调摄等综合手段,为数以万计的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希望,姜惠中被称为“送子奶奶”。在全新的康复医学中心,太极推拿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技术,解决患者颈肩腰腿痛、心肺功能、吞咽障碍、盆底功能等问题,年接诊量超过30万人次。在筋伤正骨科,一部分经西医院判定需要手术的患者用中医特色的手法就能治愈,免除手术之苦。
辨证施治传承里寻找中西结合“答案”
思: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个体化,如何将中医个性化诊疗与标准化推广统筹考虑,惠泽更广大的百姓?
行:何小明坦言,中医技术的标准化推广有不小挑战,但医院必须要创造条件解决,让有效技术具备普适性和可推广性,才能有更大的收益面。
针灸诊疗中心诊疗大厅里,“阴阳调理灸”为不同体质、不同病症的患者解决问题。针灸科主任周仲瑜从医30余年,她在全国首创“阴阳调理灸”特色灸法,针对患者体质状态和病症,在不同节气,选取相应部位进行施灸。针对病人的体质状况的区别,她研制了温中祛湿、补肺益气、健脾理气等六大类调理灸,并将《阴阳调理灸技术操作规范》形成标准指南,解决了辨证施治和标准化推广问题。这一成果已在全国应用。
医院还推动制定了《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》《中风病(脑梗死)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》《老年虚证中医诊疗指南》,对个性化诊疗抽丝剥茧,找出其中的共性,形成规范化指南,让更广泛的群体受益。在特色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的过程中,医院也通过“技”与“术”互促的模式,期望破解“千人千面”与“可复制性”这一难题,推动专科向学科、学术层面跃升,制定并推广行业认可的规范和指南。
“明星药”转化快车道上激发创新活力
思:省中医院有102种院内制剂,但一直在院内的小圈子里打转,如何让这些院内制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?
行:“从古籍验方中探寻创新基因,让中华瑰宝持续焕发护佑健康的光彩。”何小明表示,挖掘中医药宝库,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方案,是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核心命题。
以金菊消痤片为例,这款由湖北中医大师皮先明教授创制、应用20余年的院内制剂,治疗痤疮效果显著。“久藏深闺恐被埋没,不创新则难有活力。”何小明说,转化紧迫感促使医院创新机制,整合资源,搭建平台,全力助推医学转化。去年医院已成功与企业签约,计划投入400万元推动“金菊消痤片”完成新药研发和审批。在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指导下,巴元明教授团队基于“治未病”理念研发的“清肺达原颗粒”,在疫病防治中展现出提升治愈率、降低重症转化率的优势,也成功转化。
创新离不开专业学科的持续建设。近几年,医院科研实力持续提升,获批课题400余项,总经费2.1亿元,荣获18项省部级科技奖,包括两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今年,省中医院入选全国12家数字中医药试点单位,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赋能经验传承,创新建立名老中医“活态传承”平台,打造基于AI的“采集-整理-挖掘-传承-创新”全要素、全链条、全方位的传承新模式,推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数字化、远程化、智慧化传承,确保宝贵经验不失传、不断代。
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